登高、赏菊、吃重阳糕QY球友会带你探寻习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
古时农历九月九日,因为月和日的时间都是“九”,所以称为“重九”;而又因为古人非常信奉《周易》,在《易经》中,“六”为阴数,“九”为阳数(即“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”),也是最大的极数,指天之高,为九重。
“九”为阳的极数,两九相重,日月并阳,九九归一,万象重新,于是九月九日便有了“重阳”的叫法,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祥的日子。
所以便衍生出了重阳节的说法,每年到了农历九月九这一天,民间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重阳节。
重阳节又称登高节,每年到了这一天,人们都会登高望远,思念亲人。为什么要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呢?有什么寓意?
相传在很久以前,汝南县有一个村庄,人们靠种地为生,生活虽不富裕,但是日子过得平静。谁知,有一天一个瘟魔闯进了汝南县附近的汝河,每年到了农历九月九这一天,就会出来散布瘟疫,导致许多人感染上了疾病,失去了生命。老百姓从此再也没有安稳的生活。
一个名叫桓景的小伙子,决定要做些什么来除掉瘟魔,为民除害。他听说东南山上住着一个老神仙,于是便毅然上山求助。可神仙又哪里有那么好找,他翻越了一座座高山,趟过了一条条冰冷的河,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老神仙。
老神仙被年轻人为民除害的勇敢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所感动,决定收他为徒,传授给他武艺。桓景每日起早贪黑,勤练武艺,终于在数日之后学有所成,将剑术练得相当炉火纯青。
眼看农历九月九就要来了,下山之前,老神仙赐予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QY球友会,并准备了茱萸叶一包和菊花酒一瓶让他带上,同时叮嘱他在九月九这天,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到山上避祸。
回到家乡后,桓景按照老神仙的嘱咐做,让父老乡亲登上附近的大山,并插上茱萸叶,喝上几口菊花酒,以此驱邪避凶,自己则回到了村子,准备降服瘟魔。而瘟魔早就被茱萸叶和菊花酒熏昏了,桓景快速亮出青龙剑,斩杀了瘟魔。
从此以后,汝河周边的老百姓又过上了平和的日子QY球友会。为了纪念这个日子,人们将这一天视为重阳节,从此在这一天有了登高、戴茱萸叶,喝菊花酒的习俗活动。
在古代,人们认为高处是神灵、仙人所在的地方,登高可以接近神灵、以表达感恩之心和祈愿之情。因此,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,可以借助高处的灵气,驱邪避凶,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家人平安、身体健康。
具体而言,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,先民所生存的环境比较艰苦,人们大多靠打猎和采集野果野菜为生。加上由于认知局限,人们认为,高山云雾缭绕,是神仙和各种大神居住的地方,能够呼风唤雨的雷电之神龙也住在这里。《礼记·祭法》中说:“山林川谷丘陵,能出云,为风雨,见怪物,皆曰神”,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下雨的时候,高山的雷电给人类带来火苗,古人也因此而吃上熟食。为此,古人对高山充满了敬畏和崇拜,于是便有了登山祭祀,登高望远祈福的习俗。而九月秋高气爽,云淡风轻,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令节气;加上九月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,寓意美好的日子,所以便有了九月九登高望远的习俗。
农历九月九,恰是田间地头瓜果蔬菜熟的季节,也是山林植物药材,野果成熟的时候。所以,在重阳这一天,人们纷纷登高采集山药,称为“小秋收”。此外,还有插茱萸的习俗,为了就是驱邪禳灾。
当然,除了文化的寓意,登高的确也是一项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健身项目,登高可以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,呼吸新鲜的空气,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。此外,登高还可以还可以抒发情感、领略美景,感受大自然的美好,拓展人们的视野和心胸,让人们放松心情、缓解压力,有利于心理健康。
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,属于一个古老的节日,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。
据史书记载,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。在《楚辞》等著作中就有关于重阳的记载,不过当时并还没有形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,只是在农历九月时,有祭祀祖先、庆祝丰收等相关的活动。
《吕氏春秋》中就有记载:“九月,农作物丰收,祭天帝,祭祖先,以谢天帝,祖先恩德。”
到了汉代时,已经有了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活动,如登高、插茱萸等。到了魏晋时期,重阳节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节日。
登高是重阳节最为著名的习俗之一。在古代,无论是老百姓,还是王公贵族、文人墨客们常常会在这个时候到山野间登高游览,一是为了避免灾祸、祈求平安,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。而在现代,登高则更多地被赋予了健身的意义。重阳节正是枫叶红透、秋高气爽的季节,此时登高远眺可以达到观赏风景、愉悦身心的目的。
菊花是重阳节的另一个重要元素。菊花在秋季盛开,色彩斑斓、形态各异,被视为长寿、吉祥之花。在重阳节期间,人们会到公园、花坛等地观赏菊花,感受其美丽和芬芳。
喝菊花酒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。菊花酒被认为具有养生、美容等功效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在重阳节期间,人们会采摘一些新鲜的菊花,加入糯米和酒曲酿造成酒,饮之可以提神醒脑、舒缓压力。
重阳糕是重阳节最为传统的食物,它依旧是“登高”谐意的习俗表达,即糕与“高”谐意。在古代,就已经有重阳糕的存在,时至今日,重阳糕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制作和表达。
在汉代,重阳糕也叫蓬饵。到了宋朝时,重阳糕也叫菊花糕,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“都人重九前一、二日,各以粉面蒸糕,更相赠送”。
到了明清时期,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,会用面粉、油糖果等制作花糕,以供家堂,送亲朋好友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重阳糕可以避邪、吉祥如意,因此每逢重阳节都会制作糕点祭祖、馈赠亲友。
当然,还有另一原因之一是,在一些地方,没有山,只有平原,人们无法登高,于是也借“糕”来表达对登高辟邪的情感诉求。所以,重阳糕无论如何创新变样,都离不开一个“糕”字,糕与“高”谐意。
总的来看,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,包括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吃重阳糕等。这些习俗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;亦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;还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
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重阳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历史背景,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。
后晓荣主编;陈晓飞,薛磊编著,给孩子的博物文化课文物里的民俗节日,中国纺织出版社,2022.06
创作不易,喜欢就点个赞、转发分享吧~更多优质内容,请持续关注@读书文史。千亿球友会官方网站